「澳德华快讯」《抓娃娃》火了,带给我们哪些启示?
2024-08-01 免费评估 立即咨询 401

今年的暑期档,电影《抓娃娃》火了。《抓娃娃》讲述了一个反向“鸡娃”的故事。

 
电影主要讲述了富豪马成钢,因大儿子没有被好好教育,决定用心培养小儿子马继业。继业还在婴儿时,夫妻俩就发现“富养”效果不佳,旋即决定“穷养”。在八九十年代的四合院内,打造了一个返贫的“围城”,邀请了一整个团队扮演儿子生活里的“贫穷邻居”,暗中为孩子的成长服务。

电影的最后,小儿子识破了父母的“骗局”,最终发现一切都是谎言的他,勇敢地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不少看过电影的观众,都把它称为育儿版《楚门的世界》。“善意谎言”包裹着控制欲,充满着中式教育的压抑、沉重和牺牲感。

马继业就连偶然发现的长跑兴趣,都是苦难教育下每天跑5公里上下学的意外收获。为了断绝继业的杂念,在“为你好”的名义下,马成钢精心为儿子设计了一场“不能从事竞技体育但不影响日常生活”的疾病,又重金安排与儿子有早恋萌芽的女生转学。由此,基于心中亏欠,继业回家后的消遣也变成“我想学会儿习”。

更残酷的是,马成钢到最后一刻都未曾低头,“你以为你被操控,你不也在操控我们的人生?你个幸运儿你还委屈上了”,他以长篇说教痛陈自己为教育儿子所受的苦。

《抓娃娃》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。在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观念驱使下,许多家庭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打造“完美”的成长环境,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与感受。

影片中的“吃苦才能成材”思想,如同一把双刃剑,既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奋斗,也造成了无数家庭的悲剧。
其实,成功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成就或职业地位,更应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,家长和教育者应当认识到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们的成长路径也应是多元化、个性化的。

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吃苦受累,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我,实现自我价值。在这个过程中,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,他们需要学会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与支持,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,鼓励他们探索自我、理解世界,并在真实与信任的环境中茁壮成长。

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

但“成龙”,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独一无二、自信自强的个体,而路径其实可以有多种。
发布人:倪勉丰 (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!)
咨询